查看原文
其他

彭洁薇 2018-05-31




前言


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,实务经验对于论文方向选择至关重要。然而在经历几次博物馆不同部门的实习后,我依然对论文方向感到迷茫,似乎哪个方向都不能令我有足够的勇气探索。我想这可能因为对文献和实务的接触还不够多,也可能因为我确实没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。因此我决定继续寻找实习,拓宽视野。


此前通过师长的转发,我关注到弘博网这个行业平台,在公众号里看到一些创意很棒、观点也很赞的文章,觉得这里一定有专业水平很高的小编,而且媒体的工作性质也能让我更广泛地接触行业内信息。在询问过一些同学的建议后,我尝试申请了弘博的实习,又意外在没有面试的情况下顺利通过。


我感兴趣的部分文章

此前看到这里对于curator、还有博物馆mission等话题的探讨,觉得非常具有开拓精神,这些话题也着实切中要害。还有“弘博说”栏目,不满足于一般的新闻播报,而是提供批判性思考,使人感觉这是有深度且兼具新闻与博物馆专业精神的公众号


这是我第一次在“体制外”实习,上班前已经预想过工作的繁忙程度,第一天听主编介绍情况,仍然被极快的语速吓到,连忙马不停蹄速写笔记。不过,由于主编对新人充满鼓励的态度,我也对未来的工作满含憧憬,觉得虽然媒体工作对我而言很陌生,但有很多事凭我的专业基础应该是能做到的。



工作内容


上班第一周,我的任务主要是完成整编新闻稿、上传新闻、微信排版、文字校对等日常事务。待基本熟悉编辑部的整体工作后,我便开始跟随同事参加新展览的开幕式、新闻发布会、研讨会等,学习如何收集新闻素材、并转化为内容详实的文稿。博物馆的活动一般会给媒体提供新闻通稿,但内容简略且相对模式化,因此作为小编,必须要采集更多能吸引读者眼球的看点,并将学术内容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。


推介展览


报道新闻发布会


报道学术研讨会


在外出报道的同时,我也参与到选题策划、以及专题文章的撰写中。选题一般与节日、博物馆界大事有关,小编们会头脑风暴,最后确定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。有时看到某些新闻事件,我总不由得联想到已经学过的理论,因此就将理论穿插于新闻的叙述中,这类文章获得不错的评价。看到点击量节节攀升,读者评论越来越精彩,我自己也感到学有所用,十分有成就感。


我的部分原创文章



收获与思考


两个月的实习,我接触到的工作基本全部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:整编、报道、写稿、排版,每天的工作都在督促我学习新本领,生发新思考。虽然忙碌,但不得不说,新人在这里的成长速度很快。这个平台的确是我前所未遇的能够迸发灵感的环境,一切创意都可以很快转变为成果。


我想说,弘博网确实对于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,因为在这里可以有被重用的存在感,有广阔的平台、未经开垦的土地,有可以任意发挥的空间,有鼓励创作的氛围,不用论资排辈,上传下达,也不用束手束脚,唯马首是瞻。相比于部分博物馆的工作,这里的确朝气蓬勃。


更重要的是,在校或刚毕业的学生,多少会意识到当下博物馆有些并不乐观的现状,也多少还怀抱有改变世界的理想。因此,当想到遍布全国的博物馆人都在关注这个平台,想到文章的观点将会引起广泛讨论,想到自己一个人微小的力量也许可以一点点、一点点地影响行业发展,想到博物馆在越变越好,甚至促动整个社会的发展……有谁会不像飞蛾扑火一样投入这种火热的行业建设中呢?


期望能够带动新话题讨论的几篇文章


可是,在冷静下来之后,我又不得不反思,行业媒体的工作,真的有利于个人知识积累和未来发展吗?还是会使人迷失在数量庞大的未经筛选的信息中,被快节奏和浮躁气氛扰乱,丧失掉原本的定力?在媒体工作中,必然要接触到各种声音,但在行业内发声的个人,不一定全部受过系统的博物馆学训练。在自己基本功还未扎实的情况下负担起小编的工作,很可能因缺失分辨能力而做出偏颇的判断,这样真的有助于专业精进吗?


我想对于以上的问题,我至今无法得出确切答案,何况每个人情况各异,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顾虑。只能说,从客观角度看,行业媒体的工作确实能够接触到博物馆专业的各个分支,能有宏观视野,更全面地看清行业整体面貌,对于实习生而言是宝贵的资源。而因为有这样的媒体存在,每家博物馆的力量也才得以被整合起来,去推动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发展。



后记


申请弘博网的实习,初衷是为找到论文方向,不过在看到更多实践创意的可能后,论文似乎已成为副产品。回想起来,在这里的实习,最难忘的是自由。在主编的支持、同事的包容下,我可以自由地决定选题、文章内容和形式,以及排版方式。写稿子时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让内容更充实,让文字更美。虽然只是坐在小小的工位上,但我觉得我头脑中的精灵在无拘无束地飞舞,原本蜷缩的精灵翅膀又重新开始挥洒金粉,就像Peter Pan里的Tinker Bell一样。感谢这个平台以及这段难得的经历,也希望更多后继者可以在这里发想独特的创意,释放头脑中的精灵。



图片由作者提供

作者:彭洁薇

编辑:Mark仔#Mark仔



【一天】

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


是否想过,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,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存在?
是否觉得,这日复一日的工作,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?
是否好奇,那些圈子里的伙伴,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?
是否困惑,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,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?

现在有一个机会,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,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,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?

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,
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,
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……

弘博网推出【一天】目,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,真实呈现问题,记录行业现状。现特向大家征稿:

征稿对象
所有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,包括但不限于:
1、事业单位(博物馆、考古所、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)
2、行政机关(文物局、文广新局等)
3、相关企业(展览、照明、展柜、运输等)
4、高校师生(考古、文博、文化遗产等专业)
5、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(志愿者、博物馆达人、普通观众等)

稿件说明
1、我们希望能了解您的日常工作,来稿可做适当文学处理,例如一定的戏剧冲突、情景设置;
2、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,能够呈现问题,分享见解;(看似无解,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,也就慢慢改变了,谁知道呢?)
3、可实名可匿名,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。

唯一投稿式:news@hongbowang.net,

投稿请注明“一天”


相关链接:

国际博协对“博物馆”的释义与思考

美国博物馆联盟发布报告:我们的影响力,超乎你想象

“寻人启事”:青博志愿者LOGO设计者,会是你吗?

卖断货的限量文创哪里买?快去义乌文交会!

有腔调!在上海博物馆看古希腊戏剧《美狄亚》,感受“典雅与狂欢”

博艺讲座|近期资讯汇总(4.12—4.18)

博物馆界最In的娱乐活动,非“河伯”的有奖竞答莫属啦!

大藏藏于市:关注收藏延伸价值的“艺术赞助人”

张瀚予 | 民营美术馆:亟待健全博物馆理事会长效机制

弘博视频 | 全国十大考古“琅琊榜”现状如何?弘博网为你揭秘

来博物馆理理这道数学题的思路

关注沉默的少数,探寻博物馆现行之外的价值

唯一投稿邮箱:news@hongbowang.net

QQ:博物馆行业交流群 672602553


·欢迎转发朋友圈,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
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以下公众号

▼点击阅读原文,查看更多资讯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